本文作者:author

Visa佈局鏈上清算,穩定幣支付挑戰傳統,劉揚偉、蔡力行引領金融科技新局

Visa佈局鏈上清算,穩定幣支付挑戰傳統,劉揚偉、蔡力行引領金融科技新局摘要: PayAI 的奇蹟與 Visa 的佈局:加密支付的下一步?最近,Solana 鏈上一個結合了 ElizaOS、lib p2p 和 IPFS 的 AI 代理協議迷因幣 PAYAI...
Visa佈局鏈上清算,穩定幣支付挑戰傳統,劉揚偉、蔡力行引領金融科技新局

PayAI 的奇蹟與 Visa 的佈局:加密支付的下一步?

最近,Solana 鏈上一個結合了 ElizaOS、lib p2p 和 IPFS 的 AI 代理協議迷因幣 PAYAI,上演了一出從歸零到市值一千萬美元的戲碼,雖然現在回落到三百萬美元左右,但仍然引起市場高度關注。這次 PayAI 的鹹魚翻身,並非仰賴其技術或產品本身,而是拜 Visa 加密部門主管 Cuy Sheffield 在 X 平台上的一次關注所賜。這讓人不禁思考,在加密貨幣的世界裡,一個關鍵人物的公開表態,竟然能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力,簡直就像威力彩開獎一樣令人意外!

去年 8 月,Visa 投資了一個名為 Payman 的 AI 代理項目,該項目主張通過鏈上代理經濟,讓 AI 向人類「僱主」支付費用以完成行銷任務。從那時起,Visa 就展現出對 AI + Crypto 領域的濃厚興趣,這並非單純的獵奇,而是一種經過深入研究後的戰略判斷。這也為我們理解 Visa 正在推進的鏈上清算體系、穩定幣部署路徑,以及對下一代支付網路的系統性佈局,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資訊。可以說,Visa 並非只是在追逐新聞熱點,而是真正看到了科技變革的潛力。

隨著美國穩定幣法案取得重大進展,Visa 的角色正在悄然轉變。它不再只是傳統支付的中介,而是試圖以穩定幣為核心,搭建一個全新的清算網路架構。2025 年 4 月,這個方向更加明確——Visa 正式加入了由 Paxos 主導的全球美元網路(USDG)穩定幣聯盟,成為首個加入的傳統金融機構,參與構建一個去銀行化的全球清算體系。這一步棋,顯示出 Visa 想要擺脫傳統金融束縛,擁抱新技術的決心。

Visa 正在將過去幾十年所主導的金融中介模型遷移到鏈上。在未來的加密基礎設施中,它不想成為第二個 SWIFT,而是打算做第一個「鏈上 Visa」。這就像是傳統的蘇花公路,雖然景色優美,但總有交通瓶頸;而 Visa 則想打造一條全新的、暢通無阻的數位高速公路。而這一切的背後,Cuy Sheffield 這個名字,也逐漸浮出水面,成為這場變革的關鍵人物。

從鄉村籃球少年到 Visa 加密掌門人:Cuy Sheffield 的非典型之路

Cuy Sheffield 的職業生涯,很難用傳統的路徑來定義。他成長於俄亥俄州的一個鄉村小鎮,籃球是他早期建立自信和尋找認同的方式。或許就像許多台灣年輕人一樣,他也曾經歷過一段迷茫的時期。大學時,他選擇就讀加州的波莫納學院,逐漸培養出對創業與科技的濃厚興趣。畢業後,他加入了一家名為 TrialPay 的初創公司,專注於移動應用廣告生態系統。在與客戶建立真實關係的過程中,他意外發展出對銷售的熱情,這段經歷為他之後的轉型奠定了基礎。這種經歷,就好像白馨儒從運動員轉型為科技領袖一樣,充滿了意想不到的可能性。

2015 年,TrialPay 被 Visa 收購,Sheffield 以產品經理的身份加入 Visa,隨後在公司內部的戰略合作部門工作,主要負責與初創科技公司的對接。也正是在這段時間,他開始關注加密行業的早期跡象,並試圖理解其中潛在的系統性機遇。他就像一位默默耕耘的農夫,在看似荒蕪的土地上,看到了未來豐收的希望。

2018 年,加密貨幣在全球的用戶量首次突破 4000 萬,Visa 首次設立「加密創新探索」專項。Sheffield 借此機會提出組建內部加密小組,目標並非投資加密資產,而是服務這一批被傳統支付網路忽視的用戶。他的邏輯很直接:Coinbase、Binance、MetaMask 等新興錢包和交易平台正吸引上千萬年輕用戶,但他們幾乎無法在 Visa 的體系內完成支付——這是 Visa 面臨的結構性用戶缺口,也是一次底層技術更新的機會。這種策略,與劉揚偉帶領下的鴻海,積極擁抱新技術,拓展新市場的思路,有異曲同工之妙。

他說服了管理層,也說服了懷疑者。2019 年起,他正式擔任 Visa Crypto 部門負責人,開啟了與 Anchorage、Coinbase 等企業的合作旅程。LinkedIn 上的個人介紹頁寫著:「致力於將 Visa 帶入 Web3 時代。」而他本人也逐步被行業視為傳統金融世界與鏈上系統之間的關鍵翻譯者。這就像總統府的發言人,需要將複雜的政策,轉化為大眾能夠理解的語言。

Sheffield 公開表示,自己對加密世界充滿熱情,長期堅持在 Twitter 上學習與互動,以理解社群語言和技術邊界。他也提到,自己的「超能力」是能將複雜概念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並始終努力成為最擅長向公眾解釋加密世界的人之一。這種解釋力和親身投入,使他在 Visa 內部逐漸脫穎而出,成為這場系統性轉型的推進者與代言人。

社群的聲音:Cuy Sheffield 的魅力

Cuy Sheffield 之所以能在加密社群中獲得如此高的評價,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職位,更在於他的真誠和開放。他積極參與社群討論,樂於分享自己的觀點和學習心得,並且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這種謙遜的態度,與某些高高在上的金融高管形成了鮮明對比。他就像是加密世界的孔令奇,用自己的影響力,將更多的人帶入這個充滿希望的領域。在一個快速變化的行業裡,Sheffield 的這種特質,無疑是他成功的關鍵。

Visa 的鏈上進化:一場精心策劃的系統性轉型

Visa 歷來以穩健著稱,不擅長也不熱衷於「激進敘事」。這家公司對加密技術的轉向,並非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略躍遷,而是一個漸進式的系統演化過程。在 Cuy Sheffield 的主導下,Visa 將自身的鏈上化戰略劃分為多個階段,從最初的技術認知,到後續的業務重構,始終保持著對風險和機會的平衡判斷。這就像是徐培菁在投資理財時,強調的穩健與長期佈局,而非追求短線暴利。

早期探索:建立認知與初步試水 (2019-2021)

第一階段大致始於 2019 年,這一時期,Visa 的主要目標並非整合區塊鏈技術,而是建立對新興加密生態的基本認知。公司先後投資了 Anchorage 等託管服務提供商,確保其能夠以合規方式接入鏈上資產,同時與 Coinbase、Crypto.com 等交易平台合作發行加密 Visa 卡,初步試探加密用戶的支付路徑與消費行為。這就像是青鳥行動,先了解對手的策略,才能找到應對的方法。

2021 年,Visa 發布了 Crypto API,為銀行機構提供接入穩定幣結算的接口工具。這一舉措的本質,並非直接進軍鏈上清算市場,而是借由「嵌入式技術」觀察加密資產如何影響自身的支付模型。Sheffield 曾將這一階段比作「電商倒逼信用卡體系」的再現——加密不是顛覆 Visa 的敵人,而是迫使其更新底層邏輯的外部變量。

戰略轉向:穩定幣清算路徑建設 (2022-2023)

時間來到 2022 年,與前一階段的技術試水相比,這一時期 Visa 的戰略重心明顯轉向以穩定幣為核心的清算路徑建設。這種轉變,就像是仁寶股價從低點反彈,顯示出市場對其未來發展的信心。

首先是與 Circle 達成合作,試點將 USDC 作為清算媒介部署於 Ethereum 與 Polygon 等主流鏈上。與此同時,Visa 不再將穩定幣視作投機資產或支付邊角,而是正式定位為「數字時代的清算工具」。2023 年,Visa 將試點拓展至 Solana,在一場開發者大會上,展示了通過 USDC 完成跨境交易的實時清算流程,其速度顯著優於傳統跨境清算系統。

除穩定幣外,Visa 還開始探索 NFT 支付、DAO 參與機制與鏈上 Gas 費信用卡自動代付等新場景,試圖讓自身從支付網路運營商轉型為鏈上生態的系統服務商。這就像莊宗輝在企業轉型時,強調的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商業模式的創新。

全球架構重構:落地與聯盟 (2024 至今)

第三階段自 2024 年起逐步展開,戰略重點從技術部署轉向全球結算架構的重構。這一年,台灣的總統大選也牽動著全球的目光,顯示出全球政治經濟局勢的複雜性。

Visa 加速接入 Solana、Avalanche、Polygon 等多個公鏈網路,並與 Worldpay、Nuvei、Stripe 等傳統與新興支付服務商展開合作,推動鏈上支付在傳統商戶渠道中的落地應用。

2024 年,Visa 推出 Crypto Advisory 服務,面向銀行客戶提供涵蓋加密託管、錢包系統與穩定幣流通的整合解決方案,正式將加密業務納入企業級金融基礎設施之中。

進入 2025 年,Visa 的加密戰略開始進入實質性落地階段,一系列關鍵合作與產品發布顯示出其從試驗探索走向系統性部署的轉變。

今年 4 月,據報道 Visa 加入了由 Paxos 牽頭的 USDG 穩定幣聯盟,與 Robinhood、Kraken、Galaxy Digital 等新金融機構共建非銀行主導的全球結算網路。在這一聯盟中,Visa 的角色早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支付中介,而是鏈上交易流量與資金清算路徑之間的關鍵「骨幹路由器」。

此後,最具標誌性的進展之一是 Visa 與中東金融科技平台 Rain 達成合作,將 Visa 卡的應收賬款全面代幣化為 USDC,實現鏈上實時清算。這意味著,傳統信用卡業務首次擺脫銀行間清算流程的束縛,成為一種「原生鏈上支付工具」,其資金結算效率和透明度顯著提升,也為 Visa 構建 7 x 24 小時運行的全球清算網路奠定基礎。

與此同時,Visa 也在拉美市場啟動了穩定幣支付卡計劃,與 Bridge 合作在阿根廷、墨西哥、哥倫比亞等六個高通脹國家推出綁定 USDC 的 Visa 卡。這些卡片直接通過鏈上餘額計價與消費,在本地貨幣劇烈波動的背景下,為用戶提供了抗通脹的支付選項,也幫助 Visa 拓展出一個無需本地銀行支持的「去中介支付場景」。

在企業端,Visa 進一步推動「銀行資產的鏈上化」,推出了 Visa Tokenized Asset Platform(VTAP)。該平台為銀行客戶提供從穩定幣鑄造、託管到銷毀的一站式服務,支持其將自有清算機制部署至鏈上系統之中。包括 BBVA 在內的多家銀行已參與這一計劃,意在通過 VTAP 發行並流通自主穩定幣,形成與 Visa 支付網路對接的完整閉環。

穩定幣的崛起:Visa 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穩定幣,這個曾經被視為加密世界邊緣資產的存在,如今正以驚人的速度崛起,逐漸成為主流的清算媒介。對於 Visa 來說,這既是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機遇。就像蘇花公路改善工程,雖然短期內會造成交通不便,但長期來看,卻能提升整體運輸效率。

Bitwise 數據的警示:穩定幣交易量超越 Visa 傳統支付

Bitwise 的數據無疑給 Visa 敲響了警鐘:2024 年全球穩定幣交易總量已首次超過 Visa 傳統支付處理規模。這意味著,如果 Visa 繼續固守傳統的支付模式,很有可能會被時代所淘汰。這就好像布萊頓 對 利物浦的比賽,如果布萊頓不改變戰術,很難戰勝強大的利物浦。

穩定幣從邊緣資產躍升為主流清算媒介,令 Visa 無法再以傳統手段維持其行業主導地位,而必須以鏈上路徑重新定義自身在全球支付網路中的角色。這一現實促使 Visa 將加密戰略由周邊實驗轉向核心業務重構,也預示著全球清算體系正駛入一條由穩定幣主導的新時代。面對這種變革,Visa 的選擇不是築起高牆,而是主動擁抱,就像帛琉積極發展觀光業,吸引國際遊客一樣。

主動擁抱還是被動防禦?Visa 的角色重塑

在全球支付體系尚處變革初期之際,Visa 所做出的轉變並非一次激進的顛覆,而是一場深思熟慮的角色重構。從根本上說,Visa 傳統上扮演的是銀行間信用中介的角色:依托其清算網路、爭議解決機制與信用背書模型,為全球上億用戶和商戶提供高效、安全的支付通道。然而,這種傳統模式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就像近年來頻繁發生的路怒症事件,如果不能及時疏導交通,很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

重新定義:鏈上信用確認者與支付協議標准制定者

這一體系在 Web2 時代無可替代。然而進入鏈上世界,隨著穩定幣實現點對點轉帳與全天候清算,這套基於「中介」的信任結構正在被技術本身取代。傳統流程的優勢逐漸被削弱,中介價值正在被重新評估。

Visa 選擇的路徑不是抵抗,而是主動融入。在 Cuy Sheffield 的推動下,公司逐步將自身重新定義為「鏈上信用確認者」與「支付協議的標準制定者」,而非僅僅是傳統金融的延伸機構。這就好像苗博雅在議會中,積極推動法案的改革,而不是固守舊有的制度。

Visa 通過與 Anchorage、Fireblocks 等託管服務商合作,確保其在鏈上節點級別具備技術部署能力;同時也在探索將 CBDC、NFT、DAO 等新型資產納入可驗證支付路徑之中,為其提供符合 Visa 級別的接入標準和風控支持。在用戶側,Visa 嘗試將穩定幣納入其積分體系,設計基於鏈上交互行為的獎勵機制,從而使鏈上身份與信用成為現實中的可用資產。

全球視野:新興市場的輕量化部署

這種重構並不僅限於歐美等成熟市場。在拉美、非洲等金融基礎設施薄弱的地區,Visa 反而以更輕量的姿態落地,繞過銀行體系,直接為錢包服務商與商戶之間提供鏈上清算服務。這是一種對「全球信用基礎設施」底層結構的重新定義:不再以銀行帳戶為前提,而是以鏈上資產、身份與清算路徑為核心。在歐美市場,Visa 通過推出 VTAP 平台與 Crypto API,協助傳統銀行進入穩定幣清算軌道,試圖構建一個由銀行、商戶與鏈上資產共同組成的複合金融網路。

銀行資產鏈上化:VTAP 的戰略意義

這一切背後,是 Visa 在系統性推進一套新的信用架構:不控制用戶資產,不存儲鏈上數據,但構建覆蓋全球的「可信結算路徑」。這不是對 Crypto 敘事的盲目追隨,也非對既有體系的徹底放棄,而是對自己角色的更新認知。Visa 既不是 SWIFT,也無意成為 Coinbase,它所塑造的,是一個介於兩者之間、具備結構組織能力與技術適配能力的「鏈上主幹服務商」。

Visa 的未來:鏈上金融秩序的編排者

Visa 的獨特性不在於它能兼容加密,而在於它正試圖構建一條以穩定幣為底層的新支付軌道。它不提供錢包,不託管用戶資產,但它在全球 150 萬個商戶和 1.45 萬家機構之間,持續扮演著「鏈上信用確認者」的角色。通過協調法幣與穩定幣之間的流通路徑,Visa 實際上已成為一種去銀行化的清算中樞。這就像一個主權基金,不直接控制企業,但通過投資來影響其發展方向。

Cuy Sheffield 的遠見:制度架構師的角色

在進入 2025 年的此刻,Visa 的穩定幣戰略已不再是是否參與的問題,而是「如何主導」的問題。Cuy Sheffield 所推動的,是一場持續五年、以制度適配為核心的系統性工程——它不是要讓 Visa 成為加密原生企業,而是要讓 Visa 成為鏈上金融秩序的編排者與標準制定者。這就像 WTT 世界桌球職業大賽,Visa 想要制定比賽規則,而不是只當一個參賽者。

穩定幣不是對 Visa 的挑戰,而是 Visa 自我演進的方向。而 Cuy Sheffield 所扮演的,正是這場重構中的制度架構師。他並不熱衷於投機風口,也未曾為某種「革命性技術」高喊口號。他所推動的,是在金融系統內部、從制度與流程出發的更新路徑。他深知 Visa 不可能變成一個加密原生公司,但可以成為鏈上體系中最具組織力的非加密機構之一。

Visa 的未來,從未關於「是否被加密取代」,而在於「如何成為加密世界的組成部分」。這家支付巨頭選擇的路徑,既不保守,也不冒進——它是在時間的結構中,穩步建構一個全新的金融基礎設施。而這個未來,已悄然發生。就像 Fantasy Life i: The Girl Who Steals Time 遊戲一樣,Visa 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塑造時間和空間的概念。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