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和药业业绩会:OBM策略调整、分红考量与未来发展策略


仁和药业业绩说明会:投资者关注 OBM 业务与分红
最近,仁和药业举行了一场业绩说明会,与投资者们深入交流。看得出来,大家对仁和药业的未来发展相当关注,特别是关于 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ing,原始品牌制造商)业务的策略、产品品质管控,以及现金分红等议题,都提出了不少问题。
OBM 业务策略与品质管控
有投资者直接发问,仁和药业未来对 OBM 业务是准备继续扩张,还是会采取收敛策略?毕竟 OBM 产品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仁和药业的品牌口碑。仁和药业的回应倒是很坦诚,他们委外生产产品的初衷,是为了丰富在销品种,补充那些自己没有批文或产能不足的产品。说白了,就是为了把盘子做大,让商业公司能卖更多种类的药,增加营收和利润。
但仁和药业也强调,他们现在更重视自有产品的“两品”策略(具体是哪“两品”没细说),要强化做强做大自有产品,优化产业结构和渠道。简单理解,就是要把鸡蛋放在自己的篮子里,提升整体毛利,这样才能让公司发展得更稳。不得不说,这个策略调整还是挺务实的。毕竟,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总比依赖外部代工要安心。
现金分红与股东回报
现金分红一直是股民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有投资者抱怨说,今年的现金分红减少了,建议用分红股或公积金转赠股本补足,甚至强烈要求“10送转5股”。这要求,真够直接的!
仁和药业的回应也算中规中矩,表示今年现金分红金额达2.1亿元,占当年净利润的43.57%,股息率也达到了3%-4%。从数据上看,这个分红比例确实不算低,也说明仁和药业对股东回报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能不能满足所有股民的期待,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要知道,在股市里,期望值管理也是一门大学问,搞不好就会引来一堆抱怨。
应收账款与商誉减值准备
还有投资者关注到了财务上的细节,比如前两年计提的应收账款和商誉减值准备,问2025年是否有冲减回来的可能。这种问题,一般都比较专业,也比较敏感。
仁和药业的回应是,每年的应收账款减值准备都会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计提或部分冲减。这个回答,等于没说。不过,这种问题本来也没法给出明确的保证,毕竟谁也无法预测未来的经营状况。只能说,希望仁和药业能加强风险管理,尽量减少坏账的发生。
管理层增持与员工持股计划
有投资者直接“拷问”管理层,说现在的股价买入仁和药业的股票肯定能赚钱,问管理层为什么不增持?这种问题,带着明显的“怂恿”意味,也颇具火药味。
仁和药业的回应比较巧妙,说2024年管理层及核心员工已经通过员工持股计划方式对公司长期发展前景投了信任票。这既肯定了管理层的信心,也避免了直接承诺增持,算是比较稳妥的回答。不得不说,这种场合,说话的艺术真的很重要,既要表达诚意,又要避免给自己挖坑。
药品研发与产品线
作为一个药企,药品研发能力当然是核心竞争力。有投资者问,仁和药业有没有抗新冠类药品?
仁和药业的回应是,有大量“四类药品”在售。这个回答有点含糊,啥叫“四类药品”?估计是涉及的种类比较多,没法一一列举。不过,这也说明仁和药业的产品线确实比较丰富,能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而且,仁和药业还强调,他们非常重视药品的研发工作,近几年通过了一系列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也取得了不少药品注册证书。看来,仁和药业在研发上的投入还是比较实在的。
控股子公司药品质量问题
有投资者翻出了旧账,指出仁和药业的控股子公司通化中盛药业,在2022年曾因药品质量不合格被通报。这种问题,无疑会让公司形象受损。
仁和药业的回应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深交所相关规定进行信息披露。这个回答,其实并没有正面回应质量问题本身,而是强调了信息披露的合规性。这种处理方式,虽然无可厚非,但可能会让部分投资者觉得不够坦诚。毕竟,对于药企来说,产品质量是生命线,任何质量问题都不能掉以轻心。
公司价值维护
最后,还有投资者“灵魂拷问”,说前几年杨潇董事以8元左右的价格买入仁和药业,现在股价才5、6元,是不是买亏了?你们准备采取哪些措施维护公司的价值?这个问题,有点尖锐,也带着一丝调侃。
仁和药业的回应是,杨潇先生2023年以自有资金1亿元通过二级市场增持了公司近1458万股,而且公司持续以较高比例现金分红,股息率高于3-4个点。这个回答,既强调了管理层对公司发展的信心,也突出了公司对股东的回报。但是,能不能让股价回到8元以上,那就是市场说了算了。毕竟,股市风云变幻莫测,谁也无法保证未来的走势。
业绩下滑与财务数据分析
投资者见面会说得再天花乱坠,最终还是要看业绩说话。仁和药业今年一季度的财报可不太好看,营收和利润都出现了下滑,这无疑给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要知道,现在股市里,业绩才是硬道理,再好的故事,没有业绩支撑,都是空中楼阁。
一季度业绩表现
数据显示,仁和药业2025年一季度主营收入9.86亿元,同比下降20.36%;归母净利润1.64亿元,同比下降7.33%。这“双降”的数据,确实让人捏一把汗。虽然扣非净利润略有上升,但主营业务的下滑,仍然是不争的事实。难道是医药行业整体不景气?还是仁和药业自身遇到了什么问题?这恐怕需要公司认真反思,并拿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行。
不过,从好的方面看,仁和药业的负债率只有8.43%,财务费用为负,说明公司的财务状况还是比较稳健的。而且,投资收益也有1474.51万元,也算是一个不错的补充。只能说,仁和药业的家底还算殷实,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但如果主营业务持续下滑,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消耗。
融资融券情况
除了业绩之外,融资融券数据也能反映市场对一只股票的态度。数据显示,仁和药业近3个月融资净流出9763.87万,融资余额减少;融券净流出296.11万,融券余额减少。这说明,近期投资者对仁和药业的信心有所下降,更多的人选择卖出股票,而不是借钱买入。当然,融资融券数据只是一个参考,不能完全代表市场情绪。但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对仁和药业的股价肯定会产生不利影响。
总而言之,仁和药业的现状可谓是喜忧参半。虽然财务状况稳健,但业绩下滑是不争的事实。未来,仁和药业能否扭转颓势,重回增长轨道,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作为投资者,还是要保持谨慎,理性分析,不要盲目跟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