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链融合:中国各地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中国各地正积极探索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多链融合”战略,实现科技、教育、人才、体制机制的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陕西以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为载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出台一系列改革政策,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4400亿元。陕汽集团的“德创未来”创新孵化平台,通过独特的股权结构和利益绑定机制,成功孵化多家科创型企业,展现了科技创新激活产业创新的强大活力。此外,陕西还积极建设新型产业创新集群,例如秦创原机器人产业聚集区,整合高校研发团队和区域资源,形成资源共享、错位发展的格局。
湖北宜都则通过搭建湖北大学宜都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引入高校科研力量,为当地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研究院为企业量身定制产业链报告,帮助企业明晰发展方向,增强产业链韧性,预计为合作企业新增经济效益5亿元以上。
安徽则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重点,充分利用丰富的高校科研资源和政策支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奇瑞等汽车企业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量大幅增长。安徽省还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江苏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等平台为企业提供开放共享的创新环境,推动技术攻关,突破产业“卡脖子”技术。江苏各地也通过“科技副总”等举措,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山东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则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吸引众多数字经济企业入驻,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达到87.21%。同时,东营还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和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这些案例表明,通过“多链融合”战略,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积极引入外部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可以有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表评论